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四页,辛二、别明。我们一个凡夫众生,由于过去的业力,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快乐的果报,也有一些痛苦的果报,所谓的一个苦乐参杂的果报体。那么一般来说,我们今天都是在痛苦的果报出现的时候,在逆境的刺激之下,才产生一种想要修学佛法的善根。所以,我们开始修学佛法,不管依止什么法门,其实我们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减轻痛苦的果报,增加安乐的果报,所谓离苦得乐。当我们开始离苦得乐的时候,那就是要开始去转变我们业力的时候。那么应该怎么转变业力呢?彻悟禅师说:“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就能转业。从刚开始一个粗浅的修学,我们内心当中“心与佛合”,我们依止一念皈依的心、一种专注的力量来忆念佛菩萨的功德,这个时候产生强大的加持,我们可以暂时地离开痛苦而得到安乐。那么进一步要能够究竟地解脱,就必须要“心与道合”,你要把宇宙间那种生命的道给参透出来。什么是我们生命的道?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表相:这是个男人,这是个女人;这是个好人,这是个坏人。我们从整个生命的相状当中产生了执着,而忽略了生命这个相状背后的“道”。这是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我们从本经上来看,你看阿难尊者刚开始请求佛陀开示圆顿止观法门,佛陀就问他一个问题,说你当初在我法中是依止什么样的一种殊胜的相状而发心出家修行?阿难尊者说,我是看到了佛陀三十二相胜妙殊绝而发心出家。所以阿难尊者整个修行的根本是“见”,他见到了三十二相。那么佛陀这个时候就开始引导他从见的功能当中去悟入这个道。你看前面的十番显见,蕅益大师的科判把它判作“别就‘见精’开显‘见性’”,从见的功能当中摄相归体。你为什么能够见?当然我们见到东西就是向外攀缘。我们看到花,对花产生攀缘;我们看到佛菩萨的相状,向佛菩萨的相状产生攀缘。所以我们永远没办法悟道。在十番显见当中,佛陀要我们回光返照。你为什么能见?当问一句这个见的功能“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时候,回光返照、探本求源,找到我们的常住真心。而这样的一种道就是一种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也就是天台宗说的即空、即假、即中之道。所以你看前面的十番显见,主要的是依止“见”,从见的功能当中去悟道。辛二、别明分四:壬一、明五阴性;壬二、明六入性;壬三、明十二处性;壬四、明十八界性本科,其实它的重点在“遍历阴入处界会理”。前面是说我们在见东西的时候有道;这个地方佛陀就广泛说,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不仅是你见到东西有道。你看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通通有道,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没有分任何场所的,只是我们当面错过,如此而已。这个时候,佛陀必须告诉我们说,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那么,它理由何在呢?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总示,总相的说明;第二科别明,就详细地、各别地说明这个道为什么是无所不在,把这个道理解释清楚。别明当中分成四科:第一科是明五阴性,二是明六入性,三是明十二处性,第四是明十八界性。这四科,我们可以简单说明一下。这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世界,只是开合不同。那么身心世界是一个相状、是一种作用,它背后的体性、它背后的道到底是什么?我们有必要把这个相状背后的那个本来面目打开来,来探讨这个身心世界这么多相状背后到底它的道是什么。以下看佛陀怎么引导我们从相去悟入这个道。壬一、明五阴性分二:癸一、总征;癸二、别释首先我们看壬一,明五阴性,从五阴的诸法当中去悟入真如之道。这个“阴”,它的意思就是积聚的意思。比如说色法,它是积聚了五根六尘等十一个法才能构成一个色阴,所以它不是单一的,它是积聚了很多很多的同类的法,而构成所谓的色受想行识。五阴当中,其实是把这个心法开出了四种——受、想、行、识,等于是在身心世界当中“开心合色”,来指导迷心重的众生能够悟入真如之道,所以叫五阴之法。我们看第一个。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总征,第二个别释。癸一、总征看总征。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陀就招呼了阿难说:阿难尊者!你要知道所谓的真如之道——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之道,它不只是存在于见分而已,其实整个五阴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如来藏,我们解释一下。前面佛陀讲这个道的名称,都是讲到“常住真心”或者“寂常心性”。但是从这一科的整个大科,佛陀是习惯用“如来藏妙真如性”来表显这个道的名称,所以我们把这个名称解释一下。,!“如”是表示这个道有随缘不变之体,它的体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造善造恶,它永远是清净本然,永远是周遍法界,它不受你的因缘造作而干扰的。这个“来”表示这个道有不变随缘之用,这个道是广大遍满的,但是它会随你造的业而变化。当你造了五戒十善,这个道就显现人天安乐的果报让你来受用;当你能够忆佛念佛,这个道就显出极乐世界的功德让你来受用。这个道本身有不变随缘之用,所以叫作“来”。那么这个“藏”等于是把“如”跟“来”这两个和合在一起,所以叫“藏”。这个道是具足“如”,也具足“来”,所以叫作“藏”。这个“妙”,表示这个道的确是微妙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讲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从不变跟随缘这个观念,可以开展出很多很多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所以叫作“妙”。“真如之性”,指这种道理是我们众生本具、不假外求的。凡是你向外求来的道,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时的。因为这个道必须是它本来就存在,我们只是把它发现而已。这个道是真实不虚的、是众生本具的、是不假外求的,所以叫作真如之性。我们这个五阴是变化的。你看,你前生可能是一个蚂蚁的五阴,蚂蚁的色受想行识,你今生转成一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这个相状是变来变去,但是这个道理是不变的。以下,我们就从五阴的这些生灭法去追寻它背后的道,来构成我们整个离苦得乐的解脱。癸二、别释分五:子一、明色阴即藏性;子二、明受阴即藏性;子三、明想阴即藏性;子四、明行阴即藏性;子五、明识阴即藏性我们看癸二,别释。别释当中分成五段:一、明色阴即藏性;二、明受阴即藏性;三、明想阴即藏性;四、明行阴即藏性;五、明识阴即藏性。子一、明色阴即藏性【图一】首先,我们看“色阴即藏性”。这个色就是质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法必须符合两个构成条件:第一个,它有固定的形状;第二个,它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这个花,它一定有它固定的形状,而且你放了花,就不能放其他的,比如杯子,就不能放其他东西了,因为它会产生空间的互相障碍,它有一定的空间。这个叫作“色”。那么从生灭变化的色当中,我们如何悟道呢?我们看以下经文的开示。我们分成三大段。第一段,举喻合法。我们看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看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色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这以下佛陀用譬喻的方式来加以说明。比如说,有一个健康而正常的人,这个人他有一个“清净”的眼。这个“清净”是说他眼睛没有任何毛病,能很清楚地看到任何东西,叫作清净,是一种没有毛病的眼睛。他依止这个眼睛干什么呢?去观察晴朗光明的虚空。这个虚空也是非常的清净,空空荡荡,没有任何的乌云。那么他用这种清净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得到什么结果呢?是“惟一晴虚,迥无所有”。他看到了整个广大虚空是万里晴空,没有任何的乌云,是“迥无所有”,没有一点的云雾可得。这一段的譬喻,我们简单地合法一下。这个健康的人,是指的我们健康的、明了的心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什么情况呢?它有一个清净的眼睛。这个清净的眼睛是比喻我们的如如智,我们有一种本觉的真智,能够照了万物,无有障碍。这个晴朗的虚空是表示如如理,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在我们的本来面目当中,我们是如如智照如如理,这个时候是没有任何色法出现。所以我们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是没有色法可得,是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是这么一个“迥无所有”的相貌。这是一种健康的内心世界。这是第一段。“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身为一个健康的人,他突然间,可以说是无缘无故,没有任何理由,他产生什么情况呢?“不动目睛。”我们一个正常人的眼睛是有开有合的,打开,合起来;打开,合起来。但是当我们在攀缘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不动,就是专注于某一个境,就是我们的心开始攀缘。身为一个清净的本性它是怎么样呢?突然间,无缘无故,可以说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我们开始认为外面有一种真实的东西可得,所以就怎么样?这个眼睛就开始产生专注、产生攀缘,就向外攀缘,就我们说的开始一念妄动。这一念妄动以后,“瞪以发劳”。那么向外攀缘、向外专注久了以后,我们眼睛就产生一种疲劳的相状。这个时候他也就失掉了健康眼睛,就是我们的如如智已经失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根本无明的显现。所以讲“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是我们整个生命九界有漏世界的缘起,就从这个地方发动,就刚开始的一念妄动。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当我们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了所谓的能所的对立。本来我们如如智照如如理的时候是平等不二的,但是当我们的攀缘心生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能见的见分跟一个所见的相分,就产生能所对立。这个时候,在清净的虚空当中就看到这种狂乱飞舞的花相出现。比如说我们身体比较虚弱的人,蹲下来又突然间站起来,会看到虚空有一些狂花的相状一样。就是本来没有,但是我们感觉到好像有,而且还有一切的“狂乱非相”。前面的狂花,古德解释它是一种微细的色法出现,这个是第八识内在的一种色法。第二个“狂乱非相”,是比较粗的色法,是第六意识所缘的。这个当中包括了内在的四大,所谓的正报的色身;也包括了外四大,就是依报的世界。这个时候,因为我们一念的妄动而产生了粗细的色法。“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色法的出现也是这个道理啊。这段经文我们要解释一下。比如说,我们今天从一个娑婆世界的色法,来生要转成一个极乐世界的色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必须有个条件——这个色法没有真实体性。如果这个色法是有真实体性的,那就不能转变了,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法的。我们本来是一个清净的眼睛去看清净的虚空,是“迥无所有,惟一晴虚”的。那怎么会有呢?是一念妄动以后,才虚妄产生的色法。所以,这个色法只是由于我们妄动产生一个业力而诞生的虚妄相。这个色法是一种虚妄相,从第一段我们得到这个结论。就是说它本来没有。为什么会有呢?因为我们一念的妄动所以才有的。“本来就没有”,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看佛陀开始去把这个“道”慢慢地找出来。这以下就着这个比喻,详细的说明有三段。第一个,标非二处。我们看经文。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这个“狂华”,就是我们说的色法。比如说你是一个男人的色身,是一个女人的色身,各式各样的色身。从经文当中,我们一路这样学习过来。佛陀不管是在七处破妄,不管是在十番显见,在《楞严经》当中,佛陀很喜欢用一种方式,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每一个相状都要去探讨它的根源。这一大段亦复如是。这个狂花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说是“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前面我们讲到,一个是清净的眼睛,一个是虚空。这个非从空出,它不是从虚空而来,是表示它不是从他生;非从眼睛出,表示它不是自生。当然它也不是两个共生。先把它标出来,它不是从空中而来,也不是从眼睛而来。那么它到底从哪里而来呢?我们往下看,先看它“非从空来”。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就是我们现在一念妄动,我们真的是看到了虚空中产生了花。佛陀告诉我们说,那你要去想,你不要向外攀缘,说这个花怎么样怎么样。你要想这个花是从哪里来,你才能悟道。好,我们假设它从虚空而来。假设这个狂乱的花相是从虚空而来,虚空把它创造出来的,那这个地方有问题了:它既然从虚空而来,并且这个花是生灭的,那么它最后还是回到了虚空。因为你从哪里来,你就要回到哪里去。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这个时候虚空变成有出相入相的差别。你看它从虚空跑出来,后来又跑回虚空去。身为虚空,它不能有相状才叫虚空。你说这个东西从虚空跑来、再跑回去,跑来跑去,那你算什么虚空呢?你有出相入相的相状嘛!所以“即非虚空”,如果虚空能够跑来跑去,那这个就不是虚空了。“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虚空假设产生了出入相,这个时候它已经不是虚空。不是虚空,它就不能够兼容于花相的生起跟消灭,因为你说虚空可以跑东西出来,再跑回去,它就不是虚空了,因为它有相状。不是虚空,它就是变成一种有质碍的东西,那个花怎么跑得进去呢?它已经不是虚空了,所以花就再也跑不进去了。举一个例子。“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说你阿难一个身体,是一块肉在那里,是一个有质碍的肉在那里,那么你已经不可能再容受另外一个身体跑进跑出,不可能。所以从虚空而来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虚空它不容许有东西跑来跑去,这不可以的,因为这样就有相状。所以我们知道,这个虚空中的狂花不是从虚空而来。那么它到底从哪里来呢?我们再看第二段,“非从目出”。假设它从眼睛中而来。我们看经文。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说你用眼睛去看虚空,看久了以后突然间产生狂花。这个狂花不是从虚空而来,那么这么讲是从眼睛而来哦。我们看,假设它是从眼睛而来,那么你从哪里来就要往哪里回去嘛,那么总有一天这个狂花就又回到眼睛去了,这才合理嘛。因为“既从目出,还从目入”。这个花性是从眼睛而出,那这样子就表示这个花应该有“见”的功能。因为你从眼睛中来,眼睛有见的功能,那你从眼睛中而来,你应该也有见啊。你是从它那边而来,你应该具足它的性质嘛。假设这个花是有见的功能,那么“去既华空,旋合见眼”。当这个狂花来到了虚空以后,这个狂花它回过来应该可以见到眼睛啊,这才对啊。但事实上这个狂花见不到眼睛啊,它只是所见,它不能变成能见啊,所以不合道理。如果从眼睛中而来,那就应该有见的功能;那来到虚空以后,你离开了眼睛,你回过头来应该看得到眼睛才对啊,所以这不合道理。好,假设说“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假设它从眼睛中来,但是它已经没有见的功能。没有见的功能表示它是一个有质碍的色法,不是一个心法。那么它从眼睛中出来的时候,它是一个色法,它就障碍了虚空;当它回到眼睛的时候,应该障碍眼睛才对。我们先把这个事情按定一下:就是说你是没有见的功能。没有见的功能,就不是一个心法,是一个色法,所以出来的时候障碍虚空,回去的时候障碍眼睛。“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这个花是没有照见的功能,是一个色法,那么“又见华时”,就是花假设从眼睛出来了,已经显现在虚空了。这个时候你眼睛应该是干净没有障碍,因为你的障碍已经从花里面出来了。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眼睛应该是清净的啊,怎么能够说一定要见到没有花相的晴空才叫清明眼呢?你看到花的时候也应该叫清明眼嘛,因为它障碍已经出来了嘛!所以这个不合道理。你说这个花从眼睛中出,也不合道理。这样子讲,这个花到底是怎么来?我们看总结。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身为一个色法,它只是一个循业发现而已,是我们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它也不是从真如本性而来,它也不是从本觉真智而来,是我们一念妄动产生一个虚妄的业力,这个业力把它显现出来。当业力消失的时候,你现在的色身就消失掉,就这么回事。所以它的本质只是一个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它的真实的本体的道呢,是非因缘非自然。它是不变,非因缘表示它是不变;非自然表示它是随缘。它的本质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个五阴啊,五阴之道,我们根据古德的开示,把它分成四种,四种道。凡夫认为五阴是真实的实有,对五阴产生了一种我执,一个能受用的我、一个所受用的法。这个能所的对立产生了惑业苦。所以,我们在五阴当中所觉悟的是一个生死之道,产生执着嘛。小乘认为五阴是无常、苦、无我。他看到五阴是怎么想?这个色身是不清净的、是无常的、是痛苦的、是没有主宰性的,所以他趋向于一种偏空的涅盘之道。在大乘权教的法中,它认为五阴的诸法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缘起性空的,于是成就了菩萨的六波罗蜜的功德。在大乘的圆教当中,认为五阴——这个生灭变化的五阴,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生灭法,但是它的体就是不生灭,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因为它本质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五阴当中称性起修,就路还家。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讲“就路还家”,是说你现在有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是凡夫的色身,但是你如果把这个色身给自杀了,杀死了,你也不能回家了,因为这个道就在你的色身当中,就看你会不会去觉悟。你要不觉悟的话,你就被色身所转;你要能够觉悟,你就能够转色身而成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问题不在色身。你说你用手去偷东西,你把手砍断了也没有用。这个手它有道嘛,你可以用手来拜佛、用手来擦佛像嘛。你失去了这个道,你就被这个色阴所转。迷者,被色阴所转;悟者,你就能够转色阴入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色法本身没有所谓的对错,问题是你是不是能够从色法当中悟道。佛陀讲得很清楚嘛,它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就是中道的道理。我们只是当面错过,如此而已。这个地方讲到色阴的真实相。因为我们被表相所迷惑,所以佛陀要开显出真实相。子二、明受阴即藏性【图二】我们看第二段,“明受阴即藏性”。前面的色阴是一个色法,这以下的受、想、行、识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这个“受”就是领纳。当我们的六根去接触六尘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我们遇到了如意的境,产生快乐的感受;遇到不如意的境,产生痛苦的感受;遇到中庸的境,产生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个受就是心法的一个最微细的开始。我们看这个受本身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先看第一段。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说我们这个感受。每一个人都有感受,这个感受是怎么来的呢?佛陀说:譬如说有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他的双手双脚、四肢感到非常的快乐,感到非常的安稳,可以说整个身体是非常的调和顺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在这种情况之下,“忽如忘生”,他忽然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而心中是处在一种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的舍受当中。“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是表示我们心中一种如如不动之理;“忽如忘生,性无违顺”,是表示这种如如智。这个时候是能所双亡的一个平等状态,是我们一种真实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没有任何感受出现。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本来是没有感受的,那怎么会有感受呢?“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这么一个健康的人,突然间无缘无故地就用两个手掌在虚空中互相搓摩。这两个手掌比喻的是根跟尘,根尘的相互的作用就比喻我们一念妄动的产生。这个时候在两个手掌当中,因为互相的活动,就产生了“涩滑冷热”四种的感受出现。“涩”,蕅益大师说,什么叫“涩”呢?就三途的苦受,刀山油锅的痛苦的苦受叫“涩”。“滑”,表示人天安乐的感受。“冷”,表示二乘枯寂的感受。二乘涅盘,冷,枯寂的感受。这个“热”,比喻菩萨那种庄严荣耀的感受。有四种感受,刚好是配九法界的感受。“受阴当知亦复如是。”就是我们那个感受是本来没有的。这个“本来没有”很重要!因为本来没有,所以我们才可以改变。如果我们本来就有色身,那你怎么修行都没有用,因为它本来就有嘛,它是有实体。那么因为它本来没有,这件事就好办了。它是后来才有的,它是因缘生。所以诸法因缘生这个道理很重要。因为“因缘生”,所以我们可以怎么样?我们可以逆向操作,让它“因缘灭”。所有的东西,好就好在它因缘生。它要不是因缘生,你都没办法改变。你今生是这样子,你来生还是这样子,你永远都是这样子,因为它不是因缘生嘛。那就完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突然间莫名其妙地用手去搓摩虚空,然后才开始有感受。就是要有因缘才产生感受。第一段是作一个总标。我们往下看。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我们应该从这个感受的功能当中去找它背后的道,说这个感受你从什么地方来?佛陀作一个总标说,这种虚幻的触受不是从虚空而来,也不是从手掌而出。因为手掌在虚空搓摩,虚空跟手掌交互作用——这个根尘的交互作用,产生出来。但是它不是从虚空而生,也不是从手掌而生。这以下详细说明。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假设你这个感受从虚空而来,那么这样子就有问题了:这个虚空给你产生感受,在你的手掌当中产生感受,那么虚空是无所不在的,它既然可以给你手掌产生感受,它也可以让你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产生感受啊。那为什么你只有在手掌才产生感受,其他没有感受呢?“不应虚空选择来触”,你不可以说虚空选择性地只在手掌给你感受,在脚就没有给你感受,这不合理的。所以从虚空而来是不对的,因为虚空遍满嘛,它既然给你手掌感受,它也应该给你身体任何部位感受。我们的感受只出现在手掌,所以从虚空而来不合道理。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说是应该是从手掌而出嘛!因为你手掌在那个地方搓摩才产生感受嘛,这个感受应该从手掌出才对呀。佛陀说,假设这种感受是从手掌而出,真的它可以产生感受,就不必等待你两个手在那边互相地摩擦。又者,既然从手掌而出,你两手相合摩擦的时候会产生这种涩滑冷热的感受,那么当你两手分开、不再搓摩的时候,你的感受应该回到你的身体啊。因为你的感受是从手中出来,等到你的手分开了,不再搓摩的时候,感受应该回去嘛。回到哪里呢?回到你的手臂,回到你的手腕乃至回到你的骨髓。那么你的手臂、手腕、骨髓都应该有这种涩滑冷热的感觉,甚至于你可以感受到它回去的踪迹:我的感受回到了手臂了,回到了手腕了,回到了骨髓……,这样才对。如果你一定有一个感受能够知道它从手臂、手腕出来到手掌,又能够从手掌回到手腕、手臂,那么这样子讲,你的身体里面有一个感受在跑来跑去,有往有来,你何必等到两个手掌去互相搓摩才有感受呢?既然你的感受从手掌而出,你的手掌里面真的有一个感受存在,在身体跑来跑去,那你就不必靠两个手掌互相摩擦,它随时可以出来。但事实上,我们只有摩擦的时候才有感受。你说,诶,我眼睛看到花才有感受。为什么有感受呢?因为你眼睛看到花;你不看的时候,这个感受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感受是一种虚妄。比如说,你这个人很:()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精神发疯文学,没有原型,没有原型,没有原型(讲三遍),请不要在评论区提真人哦。金手指奇大,cp沈天青。日六,防盗八十,上午十一点更新江繁星八岁时候看见律政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环游世界谈恋爱...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