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楚怀王耳根子软,见自家幼子如此痛苦懊悔,当即便原谅了他,反正事情还没发生,自己定能躲过这一劫。
他决定强硬一回,等屈原从齐国回来便官复原职,只有屈原才是一心为自己着想。只是不知,在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下,他的强硬又能坚持多久。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以公谋私,富可敌国,秦王室的财富还不及四贵。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天幕提到的四人立刻下跪谢罪,虽然他们还没有做这些事,但王上断案又不需要证据。
宣太后芈八子皱了皱眉,我可是一心为了秦国,为此不惜得罪母国,结果自家儿子居然还提防自己。
评论区
“宣太后太有个性了,好喜欢她!”
“宣太后是史上第一个太后。”
“她彻底灭亡义渠,使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向东。”
“虽然手段不太光彩,但不妨碍我们喜欢她。”
宣太后看到评论区的文字,终于释然一笑,虽然自己的儿子不理解自己,但千百年后,她却得了无数人称赞,很值得。
【“远交近攻”策略即先把战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结盟交好。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这也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
【苏洵《六国论》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便是秦昭襄王蚕食六国的真实写照。可惜当时的六国并没有意识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或者说他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却只能匍匐在大魔王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六国国君:天幕说什么大实话,是我们不想反抗吗,这不是有心无力吗。
苏洵立刻跟两个儿子显摆,“为父的文章被天幕认可了,你们也要努力啊。”
苏轼:“父亲,儿子的《寒食帖》早就出场了。”
苏洵:“那是你未来写的,现在可有什么名篇?”
苏轼:你年纪大,你有理。
【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是个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不止楚怀王客死异乡,魏襄王韩襄王也相继去世,魏、韩局势动荡。次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韩国眼看不能抵挡,便派人到魏国求援,魏国担心唇亡齿寒,当即命公孙喜前去援助韩国,东周也派人加入了韩、魏联军,秦国以十万人对抗三国联军二十四万兵马。】
【秦昭襄王提拔白起为主将,与三国联军在伊阙对峙。此时,韩魏两国都希望对方当先锋,自己在后策应,双方都想保存实力,谁都不想先与秦军交战,两军貌合神离。】
评论区
“还没打就想着撤退。”
“韩魏已经被秦国打怕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打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白起发现后,便用少量军队钳制韩军主力,用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没有防备,仓促迎战,很快便大败而归。韩军被魏军的溃败影响,军心不稳,士兵哗变。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韩军也步了魏军后尘,溃败而逃。】
【白起乘胜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国数座城池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魏、韩两国割地求和,秦国则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东进击。】
【伊阙之战彻底扫平了秦军东进之路,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评论区
“人屠的出场秀。”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