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导言 汉画的解读与欣赏(第1页)

导言

汉画的解读与欣赏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汉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两汉400多年,正是封建社会上升和发展时期,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活力,显示出一种力量。我们中国人很自豪于汉唐的辉煌,如果说唐代以富丽壮美著称,那么,正是汉代奠定了基础,深沉雄大而质朴无华。就像是一幢高层建筑,汉代是奠基为础,唐代是构架增饰,使中华民族的艺术和文明如花似锦地展现出来。在汉代的艺术中,最突出的一种可谓“画像石”,它不仅气势雄浑,独具风采,并且从多方面表现了一个时代。

今天的艺术已经发展得门类齐全。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枝干交错,郁郁葱葱。如果从大美术的整体眼光看,汉代的各种艺术因素虽已具备,但还没有分得那么细致,不像当前艺术分类学那么条理分明。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小及大,由单一到复杂,美术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这里所指的“汉画”,可以说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汉画既包括画像石和画像砖,也包括墓室壁画、帛画和画在其他材料上的绘画;狭义的汉画则主要是指画像石,有的也兼及画像砖。因为砖石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在表现手法上也更加完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画像石并非纯属于绘画,实际上它同建筑、雕塑、装饰等紧密结合着。画像石多用拓印的方法复制,欣赏拓片犹如面对一幅大张的版画。况且它又是丧葬习俗的一部分,因而得以保留至今。也就是说,它的用途和艺术手法是带有综合性的,而这种综合性在现代艺术中已很少见到。从内容上看,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汉代社会,而且表现了一个想象奇异的神话世界,把汉朝人头脑中所想的、所希求的都揭示出来了。时隔两千年左右,社会的变化很大,可是我们去欣赏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画面时,有的虽已不明其意,也有的并不陌生。譬如那些宴会的场面,庖厨和杂技,以及耕田者、纺织者和打铁的人。有些生活和生产的方式至今仍在延续。由此也可看出,民族文化的息脉是难以割断的。它的变化正说明文化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不等于一成不变,有变化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发展和前进。所以说,时隔两千年左右,我们回头看那些画像石时,有的看得懂,有的看不懂,可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此需要对画像石进行“解读”和“诠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现代语释”。

自从有了艺术的专业和职业,也就出现了艺术的“自娱性”和“娱他性”。也就是说,创作艺术的人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和艺术融在了一起,在个性的表现中得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但他的作品总要交给社会,即供他人欣赏。当艺术与大众产生了“共鸣”,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从画像石的一些题记中得知,当时的雕刻家还被称为“石工”“石匠”,他们的工作也包括开采石料和搬运石料;他们只是一种行业的班子,还没有脱离一般的劳动者。虽然没有在作品上署名,还是有少数在题记中留下了名字。如著名的“武梁祠”画像的雕刻者为“良匠卫改”,“武氏石阙”的建造者是“石工孟孚、李弟卯”,石阙前的石狮子作者为“孙宗”。像卫改、孟孚、李弟卯、孙宗等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篇章,是他们将早期的绘画和雕刻推向了成熟的阶段。

然而,有不少美术史的专著却忽略了汉代的画像石。因为它来自民间,为工匠之作;也有的是对它并无认识。古代的金石家从宋代起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但多是摹拓上面的文字,作为书法研究,对其画像则不甚关心。较早的研究嘉祥汉画的两部专著,一部是清代道光年间瞿中溶的《汉武梁祠堂石刻画像考》,另一部是1931年印行的容庚的《汉武梁祠画像图录和考释》,两部书都是考据性的,还不能说是侧重于艺术的研究。也有不少外国人研究武氏祠,并非侧重于画像。我国现代真正从艺术的角度,重视汉画的先行者,是鲁迅。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在教育部工作,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他用闲暇的时间校书、抄碑,还描绘了一本《秦汉瓦当文字》。自1915年至1924年,他收集的石刻拓本就有1500多种。1936年7月7日他致赵家璧的信中曾说:“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以知道。”可见,他的收集是为了研究,当作“本业”,并非为了赏玩古董。从《鲁迅日记》和通信中知道,他一直想编印一本《汉画像考》。1926年,他到厦门大学去,曾说:“最初的主意,倒的确想在这里住两年,除教书之外,还希望将先前所集成的《汉画像考》和《古小说钩沉》印出。……及至到了这里,看看情形,便将印《汉画像考》的希望取消。”书虽然没有编成,但他是对此做了充分酝酿的。对于画像石的研究,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评论清代瞿中溶《汉武梁祠堂石刻画像考》说:“瞿氏之文,其弊在欲夸博,滥引古书,使其文浩浩洋洋,而无裁择,结果为不得要领。”并在以上同一封信中透露:“我陆续曾收得汉石画像一箧,初拟全印,不问完或残,使其如图目,分类为:一,摩崖;二,阙,门;三,石室,堂;四,残杂(此类最多)。材料不完,印工亦浩大,遂止;后又欲选其有关神话及当时生活状态,而刻画又较明晰者,为选集,但亦未实行。”

这是非常遗憾的。但从鲁迅的有关文字和实际行动来看,他研究画像石是用心良苦的。他在信中写道:

“关于秦代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知……生活状态,则我以为不如看汉代石刻中之《武梁祠画像》……汉时习俗,实与秦无大异,循览之后,颇能得其仿佛也。”“我以为明木刻大有发扬,但大抵趋于超世间的,否则即有纤巧之憾。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

鲁迅提倡新兴木刻运动,并将传统的“复制木刻”与“创作木刻”分开。在20世纪30年代,亲自主持木刻研习班,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木刻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国现代木刻艺术蓬勃发展,证明了他的观点和做法是非常正确的。鲁迅不但精通美术理论和历史,也间或自做书面,他的设计,无不朴茂可喜。他为《心的探险》和《桃色的云》所设计的书面,便是取材于石刻画像。他曾对老友许寿裳说:“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是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

1989年,王朝闻看了南阳画像石之后说:“南阳汉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初步印象可以说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他对于汉画像石的这一评语是非常准确的。不仅南阳出土的画像石是如此,其他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也是如此。

为什么说汉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呢?只能说明它距我们的年代太远了,加之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今天没有与其相比美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好好地揣摩,了解其本来的意图、用途和艺术意味,才能进一步估量它的艺术价值。自古以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好像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两种不同的境界,也为两种不同的人所有,其间画了一条界线,因而出现了艺术的高低和雅俗之分。为什么汉代的画像石将这一界线打破了呢?既因为内容,也因为形式,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艺术功力及其手法。汉画像石在二维度造型的处理手法上是相当多样和高超的,在处理各种形象之间的“关系性律动”上,做到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绘画从此走向了成熟。

纵观中国的美术史,在长达七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辉煌,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诸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和玉器,春秋战国的各种精美工艺品,包括漆器和锦绣等,可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然而,从绘画的角度看,汉代之前已出现了壁画、帛画等,可是所画的人物,多是仪式性的,在具体用途上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表现人的思想、人与人的关系和情节、环境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绘画应有的品质和水平。这种特具的功能只是在画像石上才开始发挥出来,而且有的已展现出优异的成就。这是非常可贵的。

变戏法的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话虽俗,意很深。它揭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不同境界。然而,在看“门道”与看“热闹”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修养。人的很多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幼年起学着说话,学着写字,从精神生活的角度看,即使不去学绘画和音乐,也应该学会看和学会听。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实践证明,善于修养的人自然会找到艺术的门道。所谓“操千曲而后晓曲,观千剑而后识剑”,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人生所必需的,因为它体现着和充实着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具体的人来说,他可能喜欢这种艺术而不喜欢那种艺术,但是,很难说有对所有艺术都不喜欢的人。由于艺术的种类很多,不仅在选择上和爱好上各人有所不同,甚至喜爱的方式和深度也因人而异。所谓“麻油拌白菜,各人心里爱”。只有艺术触动了心灵,人的情感同艺术的描述产生了共鸣,艺术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现在的艺术已向多元发展,这里所说的是写实性的艺术。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里所说的“六籍”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据说《乐经》在秦焚书后亡);“四时”即春、夏、秋、冬。这是一种“文以载道”的观念,在汉代虽然还不是太明显,实际上已朝此方向发展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欣赏”,从字面看也就是领略和玩赏。但进一步又解释成“赏析”,赏与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即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于“鉴赏”,就不是一般意义上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而是包括了观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评判过程。这样,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之间就产生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也就是作者和观者共同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对于鉴赏者来说,有助于情操的提高。

有一个汉代的实例值得一读。就是在1980年山东嘉祥县宋山村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刻着一篇462字的题记。时间是东汉永寿三年(157)十二月,死者是一个地方小官,名叫“安国”。题记主要写安国的为人敦厚、病死原因和为他建立祠堂的经过与规模。这块画像石是用在祠堂上的,因此在文后又刻了以下几句话:

唯诸观者,深加哀怜;寿如金石,子孙万年。牧马牛羊诸僮,皆良家子,来如堂宅,但观耳,无得□画,令人寿;无为贼祸,乱及孙子。明语贤仁四海士,唯省此书,无忽矣。

意思是说:愿来祠堂参观的诸位,对于祠堂的主人能够深加哀怜,既如此,则寿命长如金石,子孙万代昌盛。放马和牧牛牧羊的诸位孩子,你们都是好人家的子女,如到祠堂里来,可以观看,不要乱刻乱画,这样可以长寿;否则,祸害就会降临到你的子孙头上。明白地告诉诸位贤达和仁爱的四海人士,都要看一看刻在这里的文字,不要忽视了啊!

热门小说推荐
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

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直上青云

直上青云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医道官途

医道官途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官路扶摇

官路扶摇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官梯险情

官梯险情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千里宦途

千里宦途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