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次日天晴,秦时月与张小薯扎缚停当,到庙下叫了牛爷罗四,三人一块前往佛田鸡。由于从庙下直接上山已经没有路,到处都是金刚刺,人踏进去就寸步难行,两人只好绕道青草岭,走上次时月与牛爷走过的线路,先登顶双弓尖,再从北坡下山,一路过岭穿峡,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一个峡谷,一眼望去,是一片没有尽头的箬竹林。山岗上阳光普照,可到了这山谷,一下就变得幽深阴暗,两边绝壁相夹,天空只露出小小的一爿。峡谷内的温度也低了不少,感到冷气透骨。时月这才想到那些登山“失温”的事故,其实就是由于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气温骤然变冷,人又脱离不了低温的环境,被活活冻死的。这简直就是箬叶的世界。比成人巴掌还要阔、有手臂那么长的箬叶,从腿部延伸到头顶几米的空中,将人整个淹没了。风过处,箬叶“哗哗”作响,犹如千军万马埋伏于谷中。脚下时不时还有危岩、泉流,故走在箬林中,须得十分小心。穿行了约莫半个多小时,眼前才开始变得开阔起来,对面的山坡与远处的峰峦也一点点显露出来,原来已快要接近谷口。这时,牛爷说,佛田鸡到了。这里坐南朝北,立在台阶上,背后与面前均是甑山的山梁,脚下一带泉流,左前方为下山的谷口,隐隐露出一点远山,还有庙下村零星的几户人家。看下去的视野都才那么点,那从山下看上来,几乎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可见佛田鸡所在位置之隐蔽。时月左看右看,这里的地形也没有什么田鸡、青蛙的形状,所以对名字的由来百思不解。但看到山下那遥遥在望的庙下村一角,倒是知道村名的由来了,原来就是在这座庙的下面而已啊。是了,甑山是大山,台基庙是大庙,庙下村是大村。这大山藏大庙,大庙佑大村,就配套了。至于村里的土地庙和白猿仙师庙,实在是小了一点,尚不足以影响村名。你想,土地庙哪里没有呢?难道都取名为庙下、庙上,庙里、庙外么?呵呵。他把想法讲了,牛爷感叹说,原来这庙与村与国一样,都有个大小的讲究。大了,影响就大;小了,影响也就小,没办法的事。小薯于是不停地左右张望,想在这大庙的旧址有所新鲜的发现。只是不管他如何观察,都见不到什么建筑的遗迹,只有左边有一排几百米长的石林,高低错落着。罗四似乎看出了小薯的心思,说:“庙址不在这里,还在后面,石林的后面。”三人钻过石林,见到一排密密的檫树。过了檫树林,又见一带松林。钻过松林,才见到塌败的石墙。小薯说:“藏得这么好啊,这些和尚!难怪刚才一点东西都看不出来。”秦时月心内也正在震撼:如此层层阻挡,从山下看上来,那是一点都发现不了的。要发现这里,唯一的视角是从空中,并且是从北面和东面的山上看过来。南面的山体有百米高程的崖壁,延伸有几里长,并且崖根收进,崖顶扑出,所以如果从双弓尖等南面的峰岭上看下来,位于这崖根的寺院,是一点都看不到的,被石崖挡了个严严实实。再晴朗的天气,这里也受不到阳光的照耀,哪怕是正午一二点钟直射的阳光。这让时月想起白升村的毗卢岩缀萝壁,可长度、宽度与峻奇程度,这里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山石的形状,不再只是自下而上往外倾斜,而是下小上大,上面的岩石整体向外伸出,像一个反写的“7”字,如盖子一样隔断了上下的视线。岩石上面还长满了各种柴草和藤萝。东、南两面有山体,北面又有树林、石林和山梁层层阻挡,上方还有山崖遮蔽,让这里穿上了一件天然的“隐形衣”。黄天荡下的天坑不为人知,是因为它深入地表,是一处很深很大的“井”,平常人下不去也上不来,所以成为秘境。而这处叫“佛田鸡”的地方,明明暴露在地表,却能藏得这么好,也真是造化之工了。在此构筑房舍,尽可安心修道。因为除了神仙,凡人恐怕真是难以找到,除非发生《桃花源记》里讲的情景,于阴差阳错当中,误打误撞而入。秦时月向同伴分享了观察结果后,三人都很兴奋,觉得此地必有先人遗踪。经过仔细察看,果然在竹木交错中发现了一些断垣残壁,还有乱草荆棘中散落的乱石陈迹。随着三人探寻踪迹的扩大,埋在柴草丛中多年的一些墙脚、门台、门槛和石阶,次第呈现出来。它们做工坚固考究,却都小巧玲珑,反映出袖珍型的特点,高度估计全部控制在两层以内。这就对了,低矮、袖珍的结构和规模,便于它们隐蔽在树石后,镶嵌于石壁下,让它们多年来安处岩壑而无人知晓。“长官,快过来!”牛爷叫了一声。,!时月与小薯立刻围了上去。原来他在残存的块石断柱中看到了两块比较完整的石板。根据长度和宽度,好像是门边石,牛爷说。小薯说,上面似乎有字。时月说,是的。一边用竹枝小心刮去表面的腐叶和青苔。“经坎坷莫问寺闭深山,恋红尘谁悲英雄失路。团长,这是一副对联吧!”小薯说。秦时月一下就兴奋了,惊叫道:“是啊!这可是一个历经沧桑之人的心灵感悟啊!”牛爷看到时月二人激动的模样,满意地拍着手上的泥土。时月又在残石中翻找,竟然又发现一块门楣石,上书“安处方丈”四字。将它与门边的对联石一比较,完全就是同一种材料和成色。它们显然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对联加横批,又喻示此处乃“方丈室”,真是一语双关,妙不可言。时月说:“可以初步确定,这里就是‘台基庙’的遗址了。”“是个吗?”牛爷也激动起来,于是讲起了一个有关这台基庙的传说,让时月二人听得入神。牛爷说,这个传说是本足法师讲给村民们听的。那时牛爷还很小,但听在耳里印在心里,就跟昨天刚听过的一样。时月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否则会入无间地狱。既是本足法师这样的高僧所讲,那就不能当它是“传说”了,应该是真人真事,权且称它为“故事”吧,旧事,以前发生的事。故事说,不知是哪朝哪代,台基庙有过一位高僧,德高望重,乐善好施。在他的带领下,道场建得很庄严,清规戒律更严,慕名前来修行的僧人却越来越多,最多时有八百之众,寺庙因此香火兴旺。许多人不远百里前来烧香拜佛。又不知到了哪个朝代,有一年,连下几场大雪,地面的积雪有好几尺厚,甑山上更是大雪封山,不见道路。几个月下来,寺庙里不仅粮食告急,连灯油都要燃尽。漫山遍野只见雪,不见路。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上不来,和尚、居士们被困在山上了,怎么办?庙里只好派狗下山,到离庙最近的山脚农户家去借火种。那几户人家,看看距离不远,就在东面半山腰以下,实则隔着好几道山梁,还须通过猎人和樵夫走的猫狸路曲折上下,好多地方还要攀岩钻林,很是难行。平时,即使是比较快的步行,也需要几个小时。狗的速度再快,上下也总要个把小时吧。好在借火种的事,不是第一次,以前也有过,所以操作上已经熟能生巧。僧人们在狗的尾巴上缚上用来引火的纸捻,村民看到后,自然明白其意思,会将纸捻点着,然后灭掉明火,由狗将冒着火星的纸捻带上山。但天有不测风云。不巧的是,这一回狗在回庙时,遇上了大风,呼呼的北风将纸捻吹着了。燃烧后的纸捻烧着了狗尾巴,又蔓延到狗毛,结果将狗活活烧死在半路上。狗死了,火种自然也就丢失了。和尚们被大雪封在山上,饥寒交迫,年老的病饿而死,年轻的冒死下山,不是摔死、冻死,就是九死一生后流落四方。本足法师就是从雪窠里挣扎出来的,后来被庙下村民所接纳。就这样,一座古庙,竟以悲剧收场,也不知是僧人有什么地方不如法,招来了报应,还是前世因果所致,反正就这么曲终人散,遗迹荒山。山麓那几户人家,基本上都目不识丁,就把狗跑过的路叫做“狗跑路”,狗被烧死的地方叫做“狗爬岭”。至于那庙,竟被称作“饿煞庙”,好生没心没肺也。后庙下村一清官上山,听到这个传说后,将此庙基改称“佛田鸡”,将庙称作“台基庙”。你看,在善良者、有道者和文化人眼里,台基庙是一处值得尊敬的道场,是一块殉道者的丰碑,所以哪怕只剩下些废圮的瓦砾与朽木,也值得敬畏和仰慕,不容亵渎。是的,这是一个悲壮的殉道故事。环顾眼前的荒山残基,秦时月觉得如在梦中一般。他仿佛看到了当年和尚们因冻饿而死的身体,还在禅堂的单位上笔直地端坐着,至死都在念佛,都在入定。看官也许会说,你这说书的,说累了说糊涂了是吧?他们又哪来的“单位”呢?是的,没错,他们就是在各自的单位上圆寂的。后世用的“单位”,最初就是和尚打坐用的地方,那个仅供盘腿的“方尺”之地。是俗世借用了佛家的用语而已。我们汉语中大量的词汇,都是从佛经里借鉴过来的,诸如“众生”“妄想”“涅盘”“布施”“世界”“信心”“慧眼”“执着”“庄严”“宿命”“地狱”“阎罗王”“大千世界”“四大皆空”“如如不动”等等。这下,佛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您该了解一二了吧?而和尚的头头,用度会相对照顾一些,故才有“方丈”之地可用。大殿的各处东倒西歪着。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时月不是信徒,但由于受母亲的影响,也了解一些佛学的基础知识,还读过《心经》《金刚经》《地藏经》《阿弥陀经》《圆觉经》《药师经》《四十二章经》《无量寿经》《六祖檀经》等经典,于是肃然而立,在心里默默致敬。忽然,时月脑子里灵光一现,如柳暗花明般豁然洞开——佛田鸡,会不会是土话讹传或谐音所致?就如那个“太岁”被误称作“泰山”一样?时月看看脚下荒芜的庙基,心想,不是“佛田”而是“佛殿”吧?不是“田鸡”而是“殿基”吧?是了是了,那连起来就是“佛殿基”了!这座千年古庙,很可能建于宋代甚至更早,苦苦撑过明代,到清代或民国时候就毁于饥荒或战乱,于是徒剩一个大佛殿的殿基,被人称作“佛殿基”。而山民大都没条件念书,不识字,也就误以为是“佛田鸡”了。秦时月这样一推理,小薯和牛爷都觉得很有道理,三人很是开心了一把。再回到这个佛殿基上的台基庙吧。按照庙下人的发音,庙名可写成“台箕庙”。但此庙这么大,决不会被喻为老百姓晒豆晒芝麻用的小小台箕。那么,如果写成“台基庙”,就可理解为“金台开基之庙”,完全可以成立。如果写成“台寂庙”,理解为“金台圆寂之庙”,倒也通顺。另外可以作为旁证的是,骡爷罗三不是在这山下的坑涧里捡到过一只金鳖吗?上面有个“台”字。这个“台”,应该就是“台基庙”的缩写。所以,不管怎样,此庙与金台有着很深的渊源,几乎已是铁定的事实。三人再次为时月的推断而欣喜。时月想,如果自己的推断成立,那么,山下发现一只金鳖的事就顺理成章了——传说中的18只金鳖就在佛殿基。是“台基庙”也好,是“台寂庙”也罢,这里就是金台的最后归去之所。那么,金台墓和《拳法指津》就一定是在这里!时月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小薯和牛爷,只是碍于牛爷是外人,所以没有讲金台墓和《拳法指津》的事。小薯开心地在庙基上看来看去,忽然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眼水井,一时十分高兴。过一会,牛爷也在旁边叫道,称还有一个水井。时月等过去一看,这不,相距两三米之外,又是一眼同样形状的水井。以前时月见到的水井,都是单眼的,像今天这样成双成对出现的,还是第一次见到。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么并排并的,像一副眼镜哦,那就称它为眼镜井吧。”迟疑了一下,又说:“小薯啊,宋朝恐怕还没有眼镜这东西吧。眼镜最早估计也要清代才从西洋传入宫内。民间估计就更迟了。”牛爷听了,突然冒出一句,说:“洪的吼伊如意井的。”“洪的”是庙下村的土话,“我们”的意思。“吼伊”是“叫他(她,它)”“称呼他(她,它)”的意思。秦时月听了,心里暗暗叹服。如意相对于眼镜,不知道诗意了多少倍啊!这个联想,连秦时月都没有,估计更不会是山民的发明,应该是当初僧人取的名字吧。另外,也由此可见当时这里的出家人之多——一口井的水不够用,或者来不及供应,故而又在旁边打了一口,形成姊妹井。三人围着两口井啧啧赞叹。这井岩是用上好的花岗岩石条打磨而成的,井水呈湖蓝色,快满到井沿了。秦时月与小薯都掬了一口尝尝,有淡淡的甜味,只是冰凉彻骨。从小到大,跑遍五湖四海,时月都没有体验过如此冰凉的水体,哪怕是在深海游泳时的水温,也都没有这么凉。时月表示诧异后,三人作了分析,一致认为:这水绝不是地表水,而是山体里面的泉水,并且是从极深的地方泛上来或流出来的,所以才会这么凉。而这泉水的源头,是上面的多处高峰。正因为流经山体的距离太长,封存在泥土或岩层中的时间太长,才会有如此冰寒的效果。三人在断墙后面的山体边细细寻找,希望能够见到僧人的墓葬。但奇怪的是,根本没有见到一处土包。时月说:“僧人不是都火化的吗?”一语点醒了牛爷,说:“是啊,我怎么忘了!那应该找找塔林,人造的石塔。”三人再往后山找,结果在柴蓬里找到了几排高高低低的石头塔,高的有一人多高,低的也有一米左右,上面都结满了青苔。小薯刮去一座塔上的苔藓,想看看上面的文字。时月制止了他,说,真正的僧人,四大皆空,不一定会让徒子徒孙替他留名。尤其像金台这样的隐士,出家的初衷是为避祸,后来又:()古邑侠踪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官场是什么?官场是权力的游戏。官场远比江湖更为险恶。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跨过去那就是海阔任潮涌风劲好扬帆!官场的规矩是什么?正确就是官场的最大规矩!重活一世。刘项东洞悉一切。他不仅能正确,还会一直正确下去!重生是风自身为鹏大鹏一日同风起,这辈子,我刘项东要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